绝对不能砍!这是咱们柳溪村的根!"七十岁的护树员刘老头死死抱住电锯手机股票配资app。
"不砍全村都要渴死!你看看这树,一天要喝掉5吨水!"村支书王大海怒吼着。
"1500年了,它守护了我们祖祖辈辈!"
"守护?它快把我们全村的水都吸干了!"
两人争执不下,围观村民分成两派,吵声震天。
这棵需要十几个人合抱的千年古樟,三年来异常表现越来越严重。
王大海咬咬牙,启动了电锯。刘老头瘫坐在地,嘴唇哆嗦得说不出话来。
01
柳溪村的这棵千年古樟,村志记载已有1500年历史。
树高三十多米,胸径达到4.2米,需要十六个成年人手拉手才能合抱。
展开剩余94%枝繁叶茂的绿冠像一把巨大的绿伞,遮盖着半个村庄的天空。
村里的老人说,这棵树是柳溪村的风水宝树,守护着全村的平安。
每年春节,村民都会在树下烧香祈福,求来年风调雨顺。
三年前的春天,护树员刘老头最先发现了异常。
"树叶怎么这么绿?"刘老头自言自语。按说三月份,樟树的老叶应该开始泛黄脱落,新芽才刚刚冒头。可这棵古樟的叶子,绿得发亮,绿得发光,像是被人用绿漆刷过一样。
更奇怪的是,古樟开始"喝水"了。
以前这棵树靠天吃饭,雨季来了枝繁叶茂,旱季到了叶子稍微蔫一点,都是正常现象。可从那年春天开始,古樟周围的土地开始发干。
刘老头每天都要给树浇水。一开始是一桶水,后来变成两桶,三桶...
"这树怎么这么渴?"刘老头纳闷。
村民张三嘲笑他:"你个老头子,瞎操心。树大自然喝水多。"
可到了夏天,情况越来越严重。古樟周围十米范围内的土地,全部龟裂。刘老头从一天一桶水,变成了五桶水,十桶水...
"不对劲,真的不对劲。"刘老头找到村支书王大海。
王大海是个实用主义者,四十出头,在外打工十年才回村当支书。他对这些"封建迷信"不太感冒,但看到古樟周围的情况,也皱起了眉头。
"找专家看看吧。"王大海决定。
县里的林业专家李教授带着团队来了。
"樟树属于深根性树种,确实需水量较大。"李教授围着古樟转了好几圈,"但这个情况确实有些异常。"
他们测量了土壤湿度,检测了树木的生长状况,最后得出的结论让所有人都吃了一惊。
"这棵树现在每天的需水量,大概在1000升左右。"
1000升,就是一吨水!
村民们哗然。一棵树,一天要喝一吨水?
"李教授,这正常吗?"王大海问。
李教授摇摇头:"一般来说,这个规格的樟树,每天需水量在200-300升之间。1000升,确实超出了正常范围。"
"那为什么会这样?"
"这个...还需要进一步观察。"李教授给不出答案。
专家走了,但古樟的"干渴"并没有缓解。刘老头从每天浇一吨水,变成了两吨水。
村民们开始议论纷纷。
"这树成精了吧?"大妈们窃窃私语。
"肯定是风水有问题。"老人们摇头叹息。
"要不砍了算了,省得浪费水。"年轻人开始有了不同声音。
王大海骑虎难下。砍树?这可是村里的文物保护树,砍了要坐牢的。不砍?每天两吨水的消耗,村里的井水都不够用了。
第二年春天,情况更加严重。
古樟的需水量涨到了每天三吨。刘老头从早忙到晚,像个陀螺一样在古樟和村井之间不停转悠。
"刘大爷,您这是何苦呢?"年轻的村民小王心疼地说。
"不行啊,这树不能渴死。"刘老头擦着汗,"这是咱们村的根啊。"
可村里的井水开始告急。
柳溪村原本有三口井,水源充足。可随着古樟需水量的增加,加上连续两年雨水偏少,井水位开始下降。
"王支书,咱们得想办法啊。"村民代表找到王大海,"这样下去,全村人都要没水喝了。"
王大海也愁白了头。他联系了县里,县里说要保护文物树。他联系了市里,市里说要按程序办事。程序是什么?申请、审批、评估、论证...少说得半年时间。
半年?村民们等得起吗?
第三年,也就是今年,古樟的需水量暴增到了每天五吨。
五吨水!相当于一个四口之家一个月的用水量!
刘老头累倒了。七十岁的老人,每天挑水几十趟,终于扛不住了。
"不行了,我真的不行了。"刘老头躺在床上,气若游丝。
村民们围在他床前,都不知道说什么好。
"要不,还是砍了吧。"有人小声说。
"砍什么砍!"刘老头猛地坐起来,"这树要是没了,咱们村的福气就没了!"
"福气?现在哪还有什么福气?"村民李四嚷嚷,"我家的井都快干了,还福气呢!"
"就是啊,一棵树把全村人都拖累了。"
"砍了砍了,砍了省心。"
争论越来越激烈,村民们分成了两派。以刘老头为首的"护树派",坚决不同意砍树。以年轻村民为主的"砍树派",认为应该砍掉古樟,解决水源问题。
02
进入夏天,柳溪村的水源危机彻底爆发了。
村里的三口井,有两口彻底干涸,只剩下村中央的那口老井还有一点水。每天早上四点,村民们就开始排队打水。
"哎呀,这水位又下降了。"大妈们叹息。
"都怪那棵该死的树!"年轻人愤愤不平。
排队打水的队伍越来越长。从十几个人,到几十个人,最后全村两百多户人家,都要到这口井来取水。
每家每天限量五桶水,多了没有。
"王支书,这样下去咋办啊?"村民们围着王大海,焦急地问。
王大海也是一筹莫展。他跑了县里市里无数趟,得到的答复都是"再等等,再看看"。
更要命的是,外村人开始嘲笑柳溪村了。
"你们村那棵树成精了吧?"隔壁张家村的人笑话。
"听说一天要喝五吨水?哈哈哈,真是奇闻!"
"要我说,早该砍了。一棵树把全村人拖累成这样。"
面对外人的嘲笑,柳溪村村民的尊严受到了极大的冲击。年轻人们再也忍不住了。
"不能再这样下去了!"小王站出来,"咱们村都成笑话了!"
"就是,一棵树算什么?人还是树重要?"
"砍了它,咱们挖口新井,什么问题都解决了!"
可老人们不同意。
"这树是咱们村的象征啊。"八十岁的老村长拄着拐杖说,"我爷爷的爷爷那辈就说,这树在,村子就在。这树没了,村子就散了。"
"封建迷信!"年轻人反驳,"现在都什么年代了,还信这个?"
"你们懂什么?"刘老头虽然病了,但还是坚持出来护树,"这树1500年了,经历了多少朝代更替,多少天灾人祸,它都没倒。现在因为喝点水,你们就要砍了它?"
"喝点水?"小王气得跳脚,"五吨水还叫点水?我们全村人都没水喝了!"
两派争论不休,村里的气氛越来越紧张。
有些年轻人甚至偷偷商量,要趁夜里把树砍了。
"你们敢!"刘老头得到消息,当晚就搬了个马扎,坐在古樟树下守夜。
"刘大爷,您这是何苦呢?"
"谁想砍树,先从我身上踏过去!"刘老头态度坚决。
僵持了半个月,村里的矛盾彻底激化了。
03
就在村民们为砍树的事情争论不休时,古樟开始出现更加诡异的现象。
首先是声音。
"刘大爷,您听到了吗?"小王半夜跑到刘老头家,脸色苍白。
"听到什么?"
"树里面有声音!"
刘老头披上衣服,跟着小王来到古樟下。
夜深人静,古樟在月光下投下巨大的阴影。两人屏息凝神,仔细倾听。
"咚...咚...咚..."
确实有声音!像是有人在树洞里敲鼓,又像是巨大的心跳声。
"这...这是什么声音?"小王哆嗦。
刘老头脸色也变了。他守了这棵树几十年,从来没听过这种声音。
"会不会是虫子?"小王猜测。
"哪有虫子能发出这么大的声响?"
两人贴近树干,声音更加清晰。"咚咚咚"的响声,有节奏,有规律,就像是活物的心跳。
第二天,消息传遍了全村。
"那树真的有问题!"村民们议论纷纷。
"会不会是树神显灵了?"
"还是说...里面住了什么东西?"
更奇怪的事情接踵而来。
古樟树根部开始出现空洞。
刘老头在给树浇水时发现,树根周围的土地不仅龟裂,还开始下沉。原本平整的地面,出现了一个个小坑洞。
"王支书,您快来看看!"刘老头慌忙找到王大海。
王大海来到古樟下,看到眼前的景象也吃了一惊。树根周围,出现了十几个碗口大小的洞穴,黑洞洞的,看不到底。
"这些洞是怎么来的?"王大海问。
"不知道啊,昨天还没有,今天一早就有了。"刘老头也说不清楚。
王大海拿手电筒往洞里照,光束射进去就没了踪影,洞穴深不见底。
更让人毛骨悚然的是,从洞口往外吹着凉风。明明是夏天,这风却带着刺骨的寒意。
"这风...有点不对劲。"王大海感觉后背发凉。
不仅如此,村民们还发现,古樟在夜里会发光。
"真的,我亲眼看见的!"大妈张婶言之凿凿,"昨晚我起夜,看见那树发着绿光,像鬼火一样!"
"我也看见了!"另一个村民附和,"绿莹莹的,怪吓人的!"
起初大家以为是眼花,但越来越多的人证实了这个现象。古樟确实在夜里发出微弱的绿光,时有时无,忽明忽暗。
最诡异的是,有村民声称听到了说话声。
"半夜里,我听见有人在树下说话。"村民老李神神秘秘地说,"声音很奇怪,像是古代人说话。"
"说什么?"
"听不太清,好像是...好像是在念经。"
这些诡异现象,让本来就紧张的村民更加不安。
"这树肯定有问题!"砍树派的声音更大了,"说不定里面真的住了什么邪门的东西!"
"胡说八道!"护树派反驳,"这是树神显灵,保佑我们呢!"
"保佑?保佑我们没水喝?"
两派争论越来越激烈,几乎要动手了。
04
古樟的异常现象传到了县里,很快引起了各方关注。
首先来的是文物专家组。
"这是一棵非常珍贵的古树。"专家组组长赵教授是省里的古树保护专家,"1500年的樟树,在全省都是罕见的。无论如何不能砍伐。"
"可是这树现在的情况..."王大海想解释。
"什么情况都不行!"赵教授态度坚决,"这是国家二级保护古树,砍了要负法律责任的!"
专家组对古樟进行了全面检测。
"树木生长状况良好,没有病虫害。"
"土壤成分正常,PH值在正常范围内。"
"树干内部结构...有些特殊。"
最后一句话,让大家都竖起了耳朵。
"什么叫特殊?"王大海追问。
"通过声波检测,我们发现树干内部似乎存在空腔结构。"赵教授皱着眉头,"但具体情况,还需要进一步研究。"
专家们走了,但带来了更严格的保护措施。县里派了两个工作人员,24小时看守古樟,防止有人破坏。
这下好了,想砍树更难了。
接着来的是开发商。
"王支书,这棵树可是宝贝啊!"一个西装革履的中年男子找到王大海,"我是华盛文旅公司的李总。"
"您这是...?"
"我们想承包这棵古樟树,开发旅游项目。"李总笑容满面,"千年古樟,还有这么多神奇现象,绝对是旅游亮点!"
李总给出的条件很诱人:承包古樟及周边50亩土地,每年给村里200万租金,解决村民就业,还负责修路通水。
"您考虑考虑,这可是发财的好机会啊!"李总拍着王大海的肩膀。
村民们听说有这么大一笔钱,眼睛都亮了。
"200万!够咱们村用多少年了!"
"还解决就业,以后不用出去打工了!"
"水的问题也解决了,多好啊!"
但刘老头坚决反对。
"不行!绝对不行!"老人家气得胡子直颤,"这树是咱们村的,不能给外人!"
"刘大爷,您想想,有了这笔钱,咱们能过上多好的日子?"有村民劝他。
"钱能买来祖宗传下来的东西吗?"刘老头反问,"这树一旦给了外人,还是咱们的吗?"
村民们又开始争论。年轻人大多支持承包,觉得能解决经济问题。老人们多数反对,认为不能把祖宗的东西交给外人。
王大海左右为难。作为村支书,他要考虑全村人的利益。200万确实是个巨大的诱惑,能彻底改善村里的条件。但古樟毕竟是村里的文化象征,真的能随便承包给外人吗?
更复杂的是,县里的态度也开始微妙起来。
"王书记,这个旅游开发项目很不错啊。"县领导找王大海谈话,"能带动地方经济发展,你们村要好好考虑。"
"可是村民们意见不统一..."
"做思想工作嘛,要从大局考虑。"县领导意味深长地说,"这样的机会不多了。"
王大海明白了,县里是支持这个项目的。毕竟200万的投资,对县里的GDP也是个不小的贡献。
在各方压力下,王大海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。保护古樟,村民没水喝。砍掉古樟,要负法律责任。承包给开发商,老人们不同意。不承包,村民们的生活问题得不到解决。
"到底该怎么办啊?"王大海彻夜难眠。
就在这个时候,村里发生了一件更加诡异的事情。
有村民发现,古樟树下开始长出奇怪的植物。
"那是什么?"村民指着树根边的一簇绿色植物。
刘老头走近一看,愣住了。那是一种他从来没见过的植物,叶子呈心形,散发着淡淡的清香。最奇怪的是,这些植物只在古樟树下生长,离开树的范围就完全没有。
"这植物有毒吗?"有人担心。
"不知道啊,以前没见过。"
新的异象又增加了村民们的不安。支持砍树的声音越来越大,而护树派也更加坚持己见。
整个村子就像一个火药桶,随时可能爆炸。
王大海知道,必须做出决定了。再这样拖下去,村里就要分裂了。
经过反复考虑,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。
"既然专家也搞不清楚树里面到底是什么情况,那就锯开看看!"王大海对几个心腹说,"如果里面真的有什么东西,大家也就死心了。如果没什么,那就证明这树确实有问题,砍了也不冤枉。"
"可是...县里不是说不能砍吗?"
"我没说要砍,就是锯开一个小口,看看里面的情况。"王大海狡辩,"这叫科学探索。"
消息很快传遍了全村。砍树派欢欣鼓舞,护树派则如临大敌。
"不能让他们砍树!"刘老头虽然病着,但还是坚持要到现场。
"刘大爷,您就别去了,身体要紧。"有人劝他。
"不行,我必须去。"刘老头态度坚决,"我答应过我爷爷,要守护这棵树一辈子。"
就这样,在一个燥热的夏日午后,柳溪村有史以来最激烈的冲突,在千年古樟下爆发了。
电锯刚一接触树皮,所有人都听到了那个声音。
"咚——咚——咚——"
仿佛巨大的心跳声从树干深处传来,震得大家心脏狂跳。
王大海手中的电锯在颤抖,锯齿缓慢切入千年树皮。当
锯刃彻底切开外层树皮时,树洞内突然涌出一股奇异的气息。
刘老头双腿发软,一屁股坐在了地上:"我的老天爷啊..."
王大海的手僵在半空,握着电锯不知所措:"这...这是什么东西?"
围观的村民齐刷刷后退三步,面面相觑:"怎么会这样?"
就连见多识广的文物专家,此刻也瞪大了眼睛。
嘴巴张得能塞下一个鸡蛋:"不可能...绝对不可能手机股票配资app
发布于:河南省新宝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